教師園地
咨詢熱線
024-89157600《戲劇藝術——“異彩芳華”活動實踐》課程綱要

《戲劇藝術——“異彩芳華”活動實踐》校本課程綱要
一、課程簡介
課程名稱:《戲劇藝術——“異彩芳華”活動實踐》
開課年級:高二年級
課時總數:18學時
課時安排:每周每班1課時
課程開設背景:
1、課程性質與基本理念的指引
新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的逐步開展,對一線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新版課標對學科性質與基本理念有了新的定位。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其中提及:“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理解文化多樣性”。在基本理念的闡述中也提到:“通過改革,讓學生多經歷、體驗各類啟示性、陶冶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逐漸實現多方面要素的綜合與內化……”,“語文教育也是提高審美素養的重要途徑……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創造表現的能力……”,“加強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建設開放、多樣的語文課程體系……”這些內容,都在反復強調語文課程的審美方向的培養與實踐性特征,戲劇活動實踐課程可以滿足這一要求。
2、學校辦學理念的支撐
綠島學校建校以來,始終秉承“堅持育人為本、注重能力培養,恪守陽光辦學、創建特色校園”的理念,以“五大培養目標”為指導,把“教會學生做人,培養學生成才”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致力于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高素質人才。為學生搭建多方面發展平臺,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地實踐課程,一直是“陽光育人”的主要工作渠道之一。因而,對于學科拓展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是近年來學校教學工作的關注內容。
3、學生群體自身的需求
綠島學校的學生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缺乏一定的自信心,他們需要更多的機會去挖掘自身潛能,從而實現從自我肯定、自我挑戰到自我超載的過程。戲劇表演是學生們較為感興趣的內容,戲劇課程進課堂也能夠讓學生在娛樂與探究中找到興趣與自身價值。
4、校園文化的長期積淀
學科拓展活動與學校社團活動一直是綠島學校的優良傳統,戲劇表演在此方面經過多年的嘗試與積累,在本校形成了較為體系化的文化積淀,為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完善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二、課程目標
1、總體目標:本課程主要圍繞學科核心素養中“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設置,也兼顧其他素養的輔助性提升。學生通過鑒賞、研討、探究、展示等審美實踐活動,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人類文化的精華,理解、借鑒不同民族、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時代、不同形式的優秀文化,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堅定文化自信,增強社會責任感,正面積極地認知理解生活,提高綜合表現能力。
2、具體目標:
(1)感受和體驗中外經典文學作品的不同魅力,理解其形象與內涵的歷史價值,能夠把握其核心思想,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對作品進行劇本化的改編;
(2)能欣賞經典劇作(包括影視作品)的獨特藝術價值,體會作品中的現實意義與思想內涵,準確把握作品中的形象,并能夠根據對全劇的理解與定位,以尊重原作品為前提,壓縮、重組、改編供舞臺演出的劇本;
(3)掌握舞臺演出的基本技巧,提高表演中的應變能力,學習用傳神的表演展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思想主題,能夠將內化的人物性格通過動作、語言、神態等展示出來;
(4)具備獨立進行簡單的舞臺設計與音效剪輯等輔助舞臺表演的準備工作的能力;
(5)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習興趣與探究意識,樹立較強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認可度,同時,堅定文化自信,激發愛國熱情,增強關注、參與社會生活的意識,引發對“三觀”的再思考。
三、課程內容
本課程在經過必修戲劇內容的學習與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學科領域,實現跨學科性質的實踐活動,圍繞“文學名著改編與表演”和“經典劇目改編與表演”兩部分核心內容展開,具體課時安排及課程內容如下:
課時 | 課程內容 | 課程側重點 | 課程類別 |
1 | 戲劇基礎常識回顧與擴展 | 戲劇文化發展,與學科間的聯系,實踐的價值與意義 | 認知課程 |
2 | 劇本改編 | 了解劇本特點,明確改編原則 | 認知課程 |
3 | 文學名著改編 | 依據原著分組研討改編劇本 | 研討課程 |
4 | |||
5 | 文學名著改編劇本排演 | 分組排演改編后劇本,實踐過程中對劇本進行調整 | 實踐課程 |
6 | |||
7 | 表演要領與技巧 | 明確舞臺話劇表演基本要求并能實踐 | 研討課程 |
8 | 經典劇目賞析 | 鑒賞揣摩優秀話劇作品(包括影視作品),特別是作品主題內涵、人物設定、表演風格等 | 鑒賞課程 |
9 | |||
10 | 經典劇目改編 | 依據原作品導向分組改編短劇或片段 | 研討課程 |
11 | |||
12 | 經典劇目改編劇本排演 | 分組排演改編后劇本,實踐過程中對劇本進行調整 | 實踐課程 |
13 | |||
14 | 舞臺設計與道具制作 | 掌握舞臺表演道具與舞臺設計的要領,學習制作簡單道具 | 認知課程 |
15 | 舞臺音效與選取 | 了解音效對戲劇表演的重要作用及選取、制作音效的基本原則 | 認知課程 |
16 | 舞美、音效實踐 | 制作道具及音效 | 實踐課程 |
17 | 舞臺綜合呈現 | 總體展現改編后作品 | 展示課程 |
18 |
四、課程實施
1、整合完善階段:
(1)組織開發人員對已初具規模的課程體系進行模擬課堂演示,查擺問題,調整、完善設計方案;
(2)以學校社團為依托,對課程進行驗證性的課程實驗,針對受眾群體特征,修改課程細節,優化課程模式,積累課程資源。
2、實踐推廣階段:
(1)課程開發人員針對即將開展的課程進行資源整合;對授課教師進行課程宏觀認知培訓;利用一切機會為開發人員及授課教師創造學習提升條件。
(2)分課型制定授課地點:認知課程、鑒賞課程及研討課程可設置于普通教室,班級多媒體實現對課程資源的使用;實踐課程于活動課教室完成,以便為學生創造更為良好的實踐條件;展示課程安排在學校小劇場舞臺。
3、成果展示階段:
利用每年校園戲劇節的契機,各班級展示課程研修成果,以匯報表演的形式向全校展示。
五、課程評價
評價由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兩部分構成。
1、過程性評價:
(1)出勤:學生正常出席,無缺勤,視為修滿學時。
(2)課堂表現:分為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兩部分。學生分組進行課程學習,組內背靠背進行小組合作過程中表現的相互評價;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及參與實踐活動的態度進行評價。階段性記錄,在每學期末根據實際課時及表現匯總核分。
(3)階段作品:教師根據小組合作的階段性作品成果,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打分,組內各成員可獲得同等級分數,學期末匯總。
2、結果性評價
每學年度校園戲劇節展演評比,將個人及各班級劇目的表現計入課程評價,分等級給分。